李在明在正式访美之前,对华摊牌,不仅拒绝了出席中国9.3大阅兵,还公然表示,中国崛起是对韩国的挑战。显然这是李在明给特朗普缴纳投名状,李在明这是要全面倒向美国吗?
8月15日之前,韩国总统李在明将开启就任后的首次正式访美行程。在此之前,他拒绝了中国方面发出的参加“9·3大阅兵”的邀请,理由是担心影响美韩同盟关系。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当前的韩国正处于美中对抗夹缝中,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持战略平衡。
有趣的是,李在明在竞选期间,曾因其“亲中”立场受到美国媒体的警惕,但如今却主动向美靠拢,甚至在出访前公开表示“中国崛起是挑战”,这番话可谓“变脸迅速”,引发了不少争议。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了一份新协议:韩国将向美国提供高达3500亿美元的投资换取15%的关税税率,虽然比先前的25%“对等关税”有所降低,但韩国所付出的代价却大得惊人。
展开剩余82%根据这项协议,韩国不仅要向美国投资造船、芯片、核电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高科技产业,还需从美国采购至少10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更令人吃惊的是,特朗普还要求韩国追加一笔“巨额”投资,而具体数额将待与李在明正式会谈后宣布。
这个消息在韩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不少学者与民众对政府“过度妥协”表示强烈不满。据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预测,在美方高压政策下,韩国第三季度出口额可能下降3%左右,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可以说,这次访美不是单纯的外交访问,更像是一场政治“买单”——而李在明就是那位亲自为国家背负沉重议价任务的执行者。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发展真的对韩国构成了所谓“挑战”吗?
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早已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韩国对华出口达到1330亿美元,年增幅6.6%。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市场韧性和消费潜力仍在持续释放,反倒为韩国出口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增长引擎。
而且,中韩产业链深度绑定,尤其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领域,中韩之间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韩国企业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渠道,中国企业同样需要韩国在技术和设备上的协助。这样的合作模式,并不是所谓“挑战”,反而更像是一种资源互补。
再从军事角度来看,韩国担心中国军力发展会对本国构成威胁,其实也显得有些“自作多情”。中国的国防发展更关注的是全球话语权与地区安全稳定,朝鲜半岛并不是重点防御或进攻的目标。更何况,中国一贯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何来“挑战”一说?
真正构成“挑战”的,恐怕是美国设置的重重经济与军事捆绑。从“萨德”系统部署风波,到如今巨额投资换低关税,再到美日韩三边同盟机制逐步紧密,韩国正被一步步绑上了美国主导的战略战车。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在明若仍一味“讨好”美国,只会在中美对抗中失去战略回旋的空间。
从李在明的外交布局来看,他试图用“拒绝中方邀请”+“赴美签约”来平衡大国关系,但事实是,这种操作只会让中方对其失望、美方对其得寸进尺。
中国外交部此前多次强调,中韩关系应基于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开展,拒绝被任何第三方势力所影响。而李在明此番行为,显然让中方对其“可信度”打上了问号。
更关键的是,韩国内部对此也并不买账。舆论普遍质疑政府在谈判桌上的“软弱姿态”,担心韩国将继续成为美中博弈中的“牺牲品”。
正如一位韩国学者所言,韩国如今正如钢丝上的舞者,稍有不慎便可能失去平衡。一个不够坚定的国家领导人,不但无法稳住国家利益,反而可能让整个国家陷入战略混乱。
回头来看,“中国崛起”并非洪水猛兽,更不是韩国的“挑战”。相反,一个更加稳定、开放、经济强劲的中国,恰恰是韩国提升自身战略价值的关键依靠。
如果说美国提供的是军事保护伞,那么中国提供的则是实打实的市场和资本。韩国要想在未来保持竞争力,必须在中美之间找到更平衡、更独立的定位,而不是不断向某一方倾斜。
李在明的这次访美,或许是一次外交试水,但他也必须意识到:讨好一方容易,维持真正的战略自主才难。而一味退让并不能换来美国的善意,反而会加速战略边缘化。
这次李在明赴美风波,其实暴露出的不仅是韩国对外交战略的焦虑,更是整个东北亚局势微妙转变的一个缩影。在大国博弈的大棋盘上,像韩国这样的中等强国,最怕的不是“站队失败”,而是失去自己真正的国家利益。
李在明的对华摊牌,实际上代表着其所谓务实外交的失败。韩国应该明白,如果不是中国坐镇东亚,特朗普对韩国的收割只会比这更多,从这个角度看,韩国应该感谢中国。中国的崛起并非威胁,而是韩国的机会。接下来的中韩关系如何发展,关键看首尔方面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走出一条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的新道路。
发布于:河北省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