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脊髓型颈椎病被称为“隐形杀手”?
因为它不像神经根型颈椎病会引发明显的肩颈疼痛,也不会像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出现头晕、心慌等易察觉的症状,早期可能仅有下肢发沉、走路不稳,易被忽视。
图片
一、为什么会患上脊髓型颈椎病?
(一)脊髓型颈椎病的解剖基础
颈椎像 “保护壳”,里面装着 “神经总干线(脊髓)”;当 “保护壳” 里的 “软垫(椎间盘)” 突出、“小骨刺(骨赘)” 长出时,就会挤到 “神经总干线”。
(二)常见病因
1.椎间盘退变
年龄增长导致椎间盘水分流失、弹性下降,突出或膨出的间盘压迫脊髓。
2.骨质增生
长期劳损或炎症刺激引发颈椎边缘骨赘形成,直接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3.韧带增厚钙化
后纵韧带等组织肥厚、骨化,占据椎管空间,造成脊髓受压。
图片
4.先天性椎管狭窄
部分人群天生椎管容积较小,轻微退变即可引发症状。
5.外伤或劳损
颈部急性损伤或长期不良姿势(如低头)加速颈椎退变进程。
(三)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长期伏案工作、吸烟(影响椎间盘血供)、糖尿病(加速退变)等。早期可能无症状,随压迫加重逐渐出现手脚麻木、行走不稳等症状。
二、一旦出现下列 5个信号,请警惕:
信号1:下肢“发沉、无力”,走路像踩“棉花”
这是脊髓型颈椎病最典型的早期症状,核心特点为非疲劳性、休息后不缓解且逐渐加重:
下肢沉重感:双腿像灌了铅,抬步困难,上下楼梯时膝盖发软、无法发力;
行走虚浮感:脚下缺乏对地面硬度的感知,如同踩在棉花上,走平路时可能不自觉向一侧偏移,需扶墙才能维持平衡,易发生摔跤。
关键区分点:
易被误诊为“腰椎病”,但腰椎问题多伴腰痛或单侧腿痛,而脊髓型颈椎病以双侧下肢症状为主。
信号2:下肢麻木、刺痛,或 “感觉减退”
麻木区域:多从大腿后侧延伸至脚底,呈“袜套样”分布。
感觉减退:无法感知水温(洗脚时烫伤风险)、衣物摩擦或轻触。
异常感觉:如蚂蚁爬行(蚁走感)、电击样刺痛,夜间可能加重。
危险提示:
若麻木从下肢向上蔓延至躯干(如胸腹部束带感),提示脊髓受压范围扩大。
图片
信号3:上肢“笨拙”,抓握能力下降
动作笨拙:拿筷子时手抖、夹不住菜,系扣子时手指无法准确对准扣眼;
抓握无力:握杯子时即便刻意用力,仍容易滑落;
感觉迟钝:严重时双手麻木,触摸物体时感知 “迟钝”,甚至无法分辨物体的形状、温度。
临床测试:
“10秒握拳试验”异常(健康人可快速握拳10次以上,患者动作迟缓或无法完成)。
信号4:颈部僵硬+放射性疼痛
颈部僵硬:转动脖子时能听到 “咔咔” 响声,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如无法顺利低头、抬头,或向两侧转头时伴随疼痛);
放射性疼痛:疼痛从颈部出发,沿肩膀、手臂向下蔓延至手指,多为 “钝痛” 或 “胀痛”;咳嗽、打喷嚏时疼痛会加重(因腹压增加导致脊髓受压更明显)。
图片
信号5:大小便功能障碍(脊髓急诊指征!)
早期:尿急、尿频但排尿不畅;
晚期:尿潴留(膀胱充盈却无法排尿)或失禁。
大便:便秘需用力排便,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失禁。
必须行动:
此类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是救治黄金窗口,延迟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
三、评估
1.临床症状评估
核心是脊髓受压相关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下肢常先出现,如走路 “踩棉感”)、精细动作障碍(如系扣、持筷困难)、胸腹部束带感,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尿潴留、尿失禁)。
2.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反射(如膝反射、踝反射亢进,病理征如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阳性)
肢体肌力(如握力下降、下肢肌力减退)
感觉平面(判断脊髓受压节段)
图片
霍夫曼征是通过弹刮被检者中指指甲,观察其拇指和其他手指是否屈曲,以判断上肢锥体束是否受损的神经反射检查
3.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变窄、椎体周缘骨质增生与骨赘形成、椎管狭窄等。
颈椎CT:椎体后缘骨赘、后纵韧带增厚及钙化、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对硬膜囊及脊髓的压迫等。
颈椎MRI:脊髓前方呈弧形压迫,多平面的退变可使脊髓前缘呈波浪状。病程长者,椎管后缘也压迫硬膜囊,从而使脊髓呈串珠状。
图片
4.神经测试
通过肌电图、诱发电位等检查,看神经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症状轻、病程短或不耐受手术者):
颈部制动:佩戴颈托限制颈椎活动,减轻脊髓受压;
药物:短期用营养神经药、消肿药(如甘露醇,急性期用),避免按摩、牵引(可能加重脊髓损伤);
康复锻炼:症状稳定后练颈肩肌力量(如靠墙收下颌),避免低头、长时间伏案。
2.手术治疗(核心治疗方式,尤其症状进展者):
目的:解除脊髓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
常用术式:
前路手术(如颈椎间盘切除 + 椎间融合术):适合单一 / 节段少的椎间盘突出、骨赘;
后路手术(如颈椎单开门 / 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适合多节段受压、后纵韧带骨化者。
图片
五、常见误区与警示
误区1:“症状不重,可以再拖拖。”
风险: 无症状加重≠脊髓无损伤进展。影像学上的压迫和信号改变可能在“沉默”中损害脊髓。等出现严重症状(如跌倒、大小便失禁)时,手术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误区2:“年纪大了,不能手术/手术风险太大。”
事实: 高龄患者经过充分评估,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案(如前路ACDF微创、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等)。相比瘫痪风险,手术风险常是可控且值得承担的。
误区3:“手术一定能治好所有症状。”
理性认知: 手术目标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并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最佳条件。术后能恢复多少功能,取决于术前脊髓损伤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越早手术,保留和恢复的潜力越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