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王家坝闸第13次开闸蓄洪,浑浊的淮河水淹没了蒙洼蓄滞洪区18万亩农田。
洪水退去后,郑继影站在自家被淹的庄稼地里发愁——三个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重建房屋的开支,像三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五年后的八月,这个45岁的农村妇女坐在红亮箱包厂的缝纫机前,手指翻飞间,一个出口欧洲的背包逐渐成型。
她现在的工资条显示,这个月能拿到5800元。
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每天都要查看水位监测数据。
这座1953年建成的水闸,16次开闸蓄洪累计拦下75亿立方米洪水,相当于540个西湖的水量。
每次开闸,意味着蓄滞洪区内15.6万人口要面临财产损失。
2020年蓄洪后,国家防总启动补偿机制,但光靠补偿款显然不够。
当地干部意识到,必须找到让群众端着"铁饭碗"抗洪的路子。
红亮箱包厂的转型印证了这个思路。总经理王恒亮指着车间里新到的半自动裁床说,这台机器能让产能提升三成。厂里95%的订单来自欧洲,去年产值120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2000万。更关键的是,厂里126名工人中,八成来自蓄滞洪区。他们可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照顾家里。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正在蒙洼地区推广开来。
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的郭华平老人,去年把五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种芡实,每亩地租金800元。他在庄台做保洁员,每月还能挣1500元。镇里推广的"稻虾共养"模式,让每亩地收益从原来的2000元涨到4000元。张文举掰着手指算账:全镇1.6万亩流转土地,光是租金就带动农户增收1280万元。
淮上社区的崔虎家客厅墙上,挂着新旧房子的对比照片。原来40平米的老屋每逢下雨就漏水,现在90平米的新房带独立卫生间。社区配套的学校、卫生室步行只要十分钟。他做装修工,妻子在镇上的手套厂上班,两口子年收入能存下五万多。这个数字在五年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阜南县乡村振兴局的统计表显示,蒙洼地区131个庄台中,像郑继影、崔虎这样的转型案例已有2600多户。当地摸索出的"产业留人"策略,让蓄洪区群众人均年收入从2020年的9800元增长到去年的18200元。这个数字虽然还不算高,但已经跑赢了全省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速。
傍晚时分,王家坝闸下游的淮河水静静流淌。河滩上,连片的芡实叶子铺满水面,远处传来箱包厂下班的铃声。郭俊军望着水位监测屏上的数据说,根据水利部淮委最新预测,今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概率低于往年。但即便洪水再来,现在的蒙洼人手里攥着的,不再只是救济款存折。
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