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那会儿,日本鬼子在他们占的地方盖了好多炮楼,晚上炮楼上的大探照灯亮得晃眼。那时候电还不怎么普及,当地老百姓就纳闷儿了,这灯到底是怎么亮起来的呢?直到有个被抓住的日本兵说出来,大家才知道了真相。他说的不光是灯怎么亮的事儿,还把日本鬼子在华北有多狠心给抖搂出来了。让人忍不住琢磨:那时候东西那么缺,日本鬼子怎么让这些灯一直亮着呢?他们到底用了啥法子弄来的电?这背后到底藏着啥见不得人的事儿?
一、日军所建炮楼情况简介
1938年晚秋时节,华北的大地上冷不丁冒出了许多高高的建筑,这些其实是日军建的首批炮楼。头一批炮楼是在河北保定到石家庄这条铁路沿线上冒出来的。等到了1939年春,这些炮楼就跟雨后冒出的蘑菇一样,在华北各地到处都是了。
河北深州有位王德贵老人,到现在还能清楚想起当年日本兵建炮楼的样子。日本兵每隔几公里就要建一个炮楼,选址特别讲究,一般挑在高处或者车马能过的地方。这些炮楼差不多十米高,是四方形的,上面窄下面宽,四个角都开了瞭望的小窗。最显眼的是顶上的大灯,晚上一开,好几里地外都能照得见。
1940年的时候,华北那片地方,日本鬼子建的炮楼已经有两千多个了。这些炮楼怎么建,也有了统一的说法:得有三层楼那么高,得用水泥混凝土来建,墙还不能薄了,至少得有60厘米厚。每个炮楼里都住着8到12个日本兵,还配有机枪、步枪,还有望远镜这些家伙什儿。
山东莱芜有位九十六岁的老人说起,当年日军盖炮楼时,总逼着附近的老百姓去干活。混凝土用的石子得从山里挑,而且得精挑细选,大小得一样。日军还专门从日本运来了特殊水泥,说这样炮楼才够结实。
每个日军炮楼顶上都装了个功率超大的照明灯,这灯成了炮楼的明显标志。这灯设计得挺巧妙,有专门的防水壳子,就算下大雨也能照常亮。灯还能全方位转,照得亮周围两公里的地方。
1941年寒冬,日本兵在各个岗楼间拉起了电话线,把岗楼连成了一张严密的防守网。夜幕降临时,一盏盏探照灯交替亮起,织成了一条"光之封锁带"。这样的布置使得游击队夜间行动极为困难,也让老百姓对那些"刺眼的亮光"心生畏惧。
河南林县有份留存下来的日军文件表明,他们的炮楼防御分成了三类。头类炮楼一般修在县城附近,个头最大,武器装备也最好;二类炮楼建在重要乡镇,武器规模中等;三类炮楼就是最小的观察哨,主要用来传递消息。
这些碉堡不只是打仗用的,还成了日本兵统治的标志。每个碉堡都有专门的“扫荡”小队,专门去附近的村子搜查和控制。有了这些碉堡,华北平原上抗日的情况一度变得非常棘手。
二、电是从哪里来以及怎么输送的
1939年早春的一天大清早,在山东聊城城外,张大爷被日本兵硬生生地带走了。他既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那时,日本兵正四处找“电工”,其实就是逼着当地会点电力常识的老百姓,去给他们的炮楼拉电线。
在河北定州,96岁的老电工李爷爷回忆道,当年日军占着的地方,电力供应分成了三块。头一块是给城里供电的,主要供日军总部和兵营用;第二块是给乡镇供电的,主要给炮楼和检查站供电;第三块就是临时发电的家伙,应急时用来照明的。
日军刚来时,直接抢了当地的发电厂来获取电力。在天津,他们占了大沽电厂;在石家庄,正定发电站也被他们掌控。这些发电的地方成了给炮楼供电的关键。可后来游击队老是破坏电力设施,光靠这些固定的电源已经没法满足需求了。
1940年暑期,日本军队在各个县城都建起了“电力管控站”。这些站点名义上是维修电力设备的,实则重点在于监视当地民众。每个村子都得安排人轮流看守电线,一旦电线受损,全村人都要遭殃受罚。
河南新乡那会儿,日本兵想了个怪招儿来供电。他们在每个岗楼边上都摆了台小发电机,靠人手动来发电。要是外面的电断了,他们就逼着当地老百姓轮流去摇那发电机的把手,好让探照灯一直亮着。
1941年,战争越打越激烈,日军用电变得很困难。他们便在重要据点装上了柴油发电机,这些机器大多是日本国内运来的旧货。可燃料又不够用了,他们只好强行征收百姓的粮油来让发电机继续工作。
在山西临汾,日军居然还想用风来发电。他们在岗楼顶上装了简易的风力发电设备,可惜效果不咋地。这风力发电机噪音响得很,很容易暴露位置,还老是出故障停摆。
1942年时,日军因物资短缺,便用起了“分时段供电”的办法。他们把炮楼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轮流供电。这样做虽然省了电,却让游击队钻了空子,不少炮楼在没电的时候被偷袭了。
1943年,我军缴获了日军一份电力安排表,上面显示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发电量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好多炮楼只能点煤油灯或者蜡烛来照明。不过,就算这样,日军还是硬要在关键地方的炮楼保证有电用,甚至不管其他地方的用电需求了。
三、电力系统运行所需付出的人力成本
1940年寒冬时节,在河北安国县,有个叫张德明的电工被日军抓去修炮楼的电线。那天,他正在十米高的电线杆上干活,一个日本兵突然就朝他开了枪,还说是要“看看他胆子大不大”。这种事可不是只有这一回,在日军占着的地方,被硬拉去干活的中国电工常常被这样残忍地对待。
一份冀中地区的地下党资料显示,1940年至1942年期间,单是保定到石家庄的铁路沿线,就有两百多个中国电工在修理电力设施时丢了性命。他们中,有的被日军残忍折磨致死,有的因工具太差触电身亡,还有的竟被日军当作“活体电阻”来做实验。
在山东德州,日本兵要求每个村子都得选出一个“电力信息员”。这些信息员名义上是上报电力出问题的情况,实则成了日军手里的人质。要是哪个地方有人搞破坏,损坏了电力设施,那这个村子的信息员就得遭殃,受到重罚。德州的老县志里写着,1941年冬天,有回电线让人给弄坏了,日本兵就把那个村子的信息员全关在露天的笼子里,关了整整三天三夜。
1941年春,河南林县地下党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坏活动。游击队员借着雷雨的掩护,一下子弄断了十几处电线。日军疯狂报复,把附近村子的年轻人都抓走了,逼着他们在雨里修电线。有个幸存者说,那次有28个人被电死了,连收尸都不让家人去。
1942年的时候,日本军队在电线杆上装上了报警装置。要是电线被弄断了,这装置就会发出警报。可这样的安排却让维修工人的压力更大了,他们得在警报响起后的十五分钟内赶到,不然就会受到严厉处罚。雨雪天里,不少电工因为急着赶路,结果出了事故。
在河北深州,日本兵居然搞了个所谓的“电工培训班”。名义上是教人学电力技术,其实就是个隐蔽的劳改场所。被关进去的人每天得干十六个小时的活,还得受尽各种羞辱和折磨。地下党送来的消息说,光是1943年前半年,这地方就有76个人丢了性命。
1943年秋季,华北一带出现了一场电工有计划地“磨洋工”事件。那些被迫服役的电工们故意拖延修理进度,导致日军据点里的炮楼常常没电可用。日军很快在各地派驻了“技术监督小组”,专门盯着电工干活。这些监督人员动不动就体罚电工,对那些“工作不积极”的,甚至直接就地枪决。
这种残忍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944年。当时,日军的电力供应已岌岌可危,可他们依旧通过严酷手段逼迫中国工人维持电力。在河北安国县的一处炮楼旧址里,考古人员找到了一块刻着人名的木板,板上记载着31名在此劳作的电工,其中25人的名字后都标有一个红叉。
四、炮楼供电系统逐渐走向没落的经过
1943年秋末,华北大地上日军的碉堡灯光渐渐暗了下来。河北保定的一份战时笔记里记载,老百姓注意到原先整晚都亮着的搜索灯,现在忽明忽暗,偶尔还会连续几天都不开。
这种败落不是碰巧发生的。一个被抓的日本军需官说,自1943年起,日本国内的物资就开始越来越紧缺。维修电力设备所需的零件常常不够用,许多坏了的设备只能靠拆这个补那个来凑合着用。
在山东济南,日军为了保住主干道炮楼的用电,只好拆了城郊三分之一炮楼的照明设施。据当地地下党传来的消息,1943年冬天,济南周围的炮楼平均每天只能亮6小时灯,比1942年少了超过一半的时间。
游击队瞅准了这个时机。1944年刚开始的时候,八路军在冀中平原搞了一场捣毁电力设备的行动。他们不光把电线剪断,还专门去砸那些已经不用的发电机,省得日军修好了再用。光是石家庄到邢台这一段,就有五十多个炮楼没了电,只能点起煤油灯。
日军因为物资不够用,不得不调整策略。在河南新乡,他们搞起了“电力分配制度”。每个炮楼每天只在特定时间通电,其他时候只能靠人眼观察四周。这样做虽然省了电,却让炮楼的防守变得很弱。根据当地游击队的作战记录,1944年前六个月,他们成功攻下的炮楼数量,是1943年同一时期的三倍。
1944年夏季,形势愈发紧张。在河北定州发现的一份日军电文中指出,因维修物资匮乏,不少炮楼的电力供应完全中断。他们只能采取“轮流供电”的方式,用一套设备给多个炮楼供电。
这种应对办法引发了一连串的后续效应。在山西临汾,有位老游击队员回忆道,他们没多久就掌握了日军的供电习惯。每当哪个地方的炮楼没了电,游击队就会趁这个机会展开进攻。日军没办法,只能增加巡逻的人手,可这又让他们的人手更加紧张了。
1944年年底,华北那边的日军炮楼都快撑不下去了。在河北深州,八路军打下了一座炮楼,在里面发现了日军的值班日志。日志上写着,这座炮楼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探照灯亮的时间连原计划四分之一都不到。
1945年刚开始那会儿,大多数炮楼都成了没人防守的"摆设岗"。一份从被俘日本兵那里得来的审讯记录里说:"那最后几个月,我们的炮楼就像黑夜里的瞎子。没电可用,没灯可照,连最基本的联系都做不到。一到晚上,我们就只能点着蜡烛,听着外面的枪炮声吓得直哆嗦。"
五、历史带来的启发与当下的价值
1945年,随着最后一座日本兵炮楼上的灯光彻底熄灭,华北的土地再次迎来了光明。在河北保定,曾被日军逼着搭建电力设备的老电工张德贵回到了这里。他站在已经变成废墟的炮楼前,指着那些倒下的电线杆感叹:“这些电线杆上,可沾满了我们中国人的血啊。”
抗日战争打完胜仗后,华北的电力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1946年春,在山东济南,那些在战火中幸存的电力工人动手修复被战争毁掉的发电设备。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把被日军拆得七零八落的发电机重新拼好。当第一盏路灯再次亮起,街道两旁的人们纷纷鼓掌欢呼。
河南新乡的一份1947年工作记录,讲述了战后电力恢复的艰难过程。那时,工人们把日军留下的发电装置进行了改装,把原本给炮楼供电的小发电机变成了供村里照明的小电站。这些电站虽小,却让乡村第一次亮起了电灯。
1948年,一群曾在日军“电工训练营”里干活的技术人员,组建了华北电力建设队。他们四处奔波,把在战争时期学到的技术用到和平年代的建设计划中。在河北深州,他们只用了三个月,就让全县的电力供应重新运转起来。这些电力工人常讲:“以前日本人逼着我们搞电路,现在我们要用这些技术造福咱老百姓。”
华北的电力事业从此迈入了新阶段。在山西临汾,有位老电工珍藏着一组意义非凡的对比照片:1944年那张,只见日军炮楼的探照灯只能照亮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到了1949年那张,整座城市都沉浸在璀璨的灯光之中。
这段往事给后来的人带来了重要的警示。在天津的档案馆里,藏着一份1950年的电力行业报告。报告里说,抗战那会儿的电力争夺,其实说明了国家工业根基有多关键。要是没有自己的电力工业,说不定又会走上抗战时的老路。
1951年,那些曾被日本军队强行拉去当电工的人聚在了一起,开了场特别的聚会,地点在河北安国。会上,活下来的老人们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断了的电线、碎了的瓷瓶绝缘子,还有生了锈的工具。后来,这些物件都被送给了当地的博物馆,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岁月更迭,当年那些亮得晃眼的炮楼探照灯,早已成了过去的记忆。可在华北那片土地上,当年那些被逼着干活的电力工人,却给中国的电力事业种下了希望的幼苗。他们靠自己的双手,不仅修好了被战火摧毁的电力设备,还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攒下了宝贵的经验。
现在,往日那些炮楼所在的地方,矗立起了现代化的变电所。这些变电所不分昼夜地运转,给无数家庭带来光明,也见证了中国电力事业的蒸蒸日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