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在二战期间极大地影响了德法之间的战局和双方的命运。
空军的角色最重,装甲兵则是次要的。
在闪电战中,空军最重要,其次是装甲部队。
在法国建造马奇诺防线时,他们也注意到了阿登森林。这片森林虽然能让轻装部队通过,但重型炮兵很难通行。因此,法军只需要抵挡那些没有重炮支援的轻装部队,就可以轻松应对,等待增援来切断敌军。
在法国边境建立的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马奇诺防线,它在二战初期被寄予厚望,但最终未能阻挡敌人的进攻。
即使防守的部队抵挡不住,色当的要塞重炮还是可以轻松消灭那些轻型部队。法国人原本把色当当成了一个陷阱,但他们没那么傻。法国人没有想到:德国的轻型坦克能通过。
德国军队绕过了马奇诺防线
在德国进攻法国时,他们主要使用的是轻型的1号和2号坦克。而阿登森林地区,在马奇诺防线建成后的十年间,比利时曾多次在此举办环阿登自行车赛,所以这里已经有了道路。德国的工兵也非常出色,他们在坦克行动前,悄悄地清理了沿途的树木,每棵树都被锯掉了70%,这样一来,当德国坦克经过时,树木碰到就会倒下,不影响行进速度。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些轻坦在色当要塞前遇到了同样的命运。它们的火炮原本用来对付步兵,现在却不得不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就像在西西里岛的滩头,德军的88毫米炮和盟军军舰的舰炮互相射击一样。一发炮弹打过来,虎式坦克就变成了零件堆。
当时法军指挥部给色当的指挥官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增援,色当指挥官直接拒绝了,他认为没有必要。他打算看看对面的德军坦克敢不敢全部靠近,如果敢,就用大炮把它们轰成碎片。这时,德军的飞机来了。德国的斯图卡轰炸机携带了炸弹,先封锁了色当。随后,德军迅速过河。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这才是战争的核心所在,最关键的地方。
法国军队的预测完全正确,德国陆军的重武器和大炮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通过阿登地区。之前德国的轻装部队虽然能通过,但不足以攻下色当。一旦法国军队增援到位,这些轻装部队就会被法国军队反包围,战局马上就会发生变化。
但是到了1940年,空军的轰炸能力开始取代陆军的大炮和重武器了!
闪击战的关键就在于制空权,也就是空军轰炸机的空中打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控制天空,利用轰炸机的火力迅速打击敌方目标,让对方措手不及。这种快速、猛烈的空中攻击是闪击战的核心所在。
在袭击法国的过程中,德国空军打败了英法的空军,成功掌握了天空的控制权。英国为了自保,没有全力以赴,而是保留了自己的空军力量。法国空军虽然奋力抵抗,但还是无法战胜德国空军。实际上,英法两国的空军加起来并不比德国弱,但英国却选择牺牲法国来保护自己。
德国空战英德之间的空战是在二战期间发生的。那时,英国和德国的空军部队在天空中展开激烈对抗。英国皇家空军和德国空军的飞行员在天空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试图取得空中优势。双方都使用了各种类型的飞机,包括战斗机和轰炸机。这些空战不仅对地面部队提供了支援,还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装甲兵的表现非常棒。曼施坦因的计划也很出色,他之前曾找过古德里安,古德里安答应他的装甲师能够通过阿登森林。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不是在办公室里空想捏造的,而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制定的。
镰刀计划:德军主力在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区对法军突然袭击,而北方部队吸引法军注意,最终形成合围。
不过最要紧的一步还是得靠空军。德国闪电战攻法已经风险重重,没有回旋余地了。如果在色当这个地方被法军拖住几天,法军援军赶到,而色当附近的德军又缺乏重武器,那他们很可能被法军包围,战局就会迅速变成类似一战时那种僵持局面。德国还得在这地方再打上四五年呢。
战争结束后,由于空军的巨大贡献,戈林被授予了帝国元帅的称号。
戈林
这个称号比陆军或海军的元帅还要尊贵。像曼施坦因和隆美尔这样的只是陆军元帅,邓尼茨是海军元帅,但戈林却是帝国元帅,这可是实至名归。
二战中的法国战役结束后,有13位将领被晋升为元帅,其中空军将领有3位。这充分显示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国内的一些军事迷从小就被步枪这类武器吸引,脑子里装的都是步枪的知识,根本容不下飞机、军舰,甚至大炮这样的重型武器。
自二战以来,空军逐渐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掌控了陆海两大战场的主导权。
确实,德国的闪电战主要依赖空军力量。你想想,如果德国要进攻苏联,只派了3500辆坦克过去,这数量未免太少了吧。
那么别忘了,苏军有两万多人。虽然其中一半开不了战场,但能上战场的也有足足五千人。
在很多情况下,还没等苏军坦克遇到德军装甲部队,德军的空中力量就已经击毁了苏军一半的坦克。
说起海上作战,咱们得从头说起。自从那次珍珠港被偷袭,海上打仗的方式就变了。以前打仗都得面对面,现在有了飞机,就能在很远的地方开打了。那些大船啊,军舰啊,其实就是海上的一座座飞机场,专门用来起飞和降落飞机的。
珍珠港之前,英美德苏等大国的海军并没有大规模转向。他们都还想着用大炮巨舰来对轰对决。因为海上航空兵不是全天候的,天黑不行,下雨不行,海况差不行,受限制太大了。海军航空兵就像大金毛一样,基本就是个摆设。
然而,珍珠港事件表明,在那个晴朗的白天,海况良好的时候,舰载飞机的威力是多么惊人,战列舰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
只要海航的飞行员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冒险,即使在1940年代那个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没有雷达和先进的电子设备,全凭人力和运气,海航也能在海上立于不败之地!
原来潜艇也有危险!德国潜艇最后不是被盟军的军舰击沉的,而是被盟军的反潜飞机击沉的。
德国的潜水艇
再来说说苏德战争。巴巴罗萨行动一开始,德国空军就几乎摧毁了苏联的空军力量。
失去了制空权的苏联军队,尽管拥有大量的火炮和两万坦克,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还是在三个月内,三百多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在一路行进时,遇到的苏军坦克部队大多已经被德军的轰炸严重损毁。你可想而知,苏军的坦克兵们实力和士气会受到多大的打击。
一直到莫斯科战役,也就是台风行动的第二阶段。由于苏联的冬季经常有暴风雪,天气条件非常恶劣。简单来说,天空布满云层时,空军就不敢起飞。因为在那个年代,雷达和电子导航设备并不普及。飞机飞行主要依赖人工地标定位,如果天空被云层遮挡,飞行员既找不到目的地,也回不了机场。所以那个时期,有很多飞机因撞山而失事,就是因为云层太厚,视线受阻。
到了10月中旬,莫斯科迎来了雨季,天空几乎每天都是阴云密布,持续了大约半个月。这样的天气使得空军的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随后,暴风雪接踵而至,天空依然被云层覆盖。在莫斯科战役期间,空军的战斗力几乎可以说是大打折扣。
德军没了空军支援,跟苏军陆军部队交手,就是莫斯科战役。尽管苏军依旧处于劣势,但不像以前那么明显了。每个德军部队都得靠脚打,没办法召唤空军支援。这样一来,战争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莫斯科保卫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线的德国士兵常说:“夏天是我们的,冬天是俄国人的。”
1942年5月,天空放晴,苏联的土地不再泥泞,变得干爽起来。这时,德国的空军又重新掌握了天空的优势。
曼施坦因被封为元帅时,他指挥的克里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实际上是由两大特种部队完成的。一个是冯·里希特霍芬的第4航空队,另一个是德军中一半的炮兵部队,其中包括著名的“多拉”超级大炮。
巨型多拉炮
第六集团军的南方行动计划代号为“蓝色方案”,一直在等待克里木地区里希特霍芬指挥的航空队支援。直到7月4日塞瓦斯托波尔被攻陷后,第四航空队才得以抽身支援。随后,第六集团军与第四航空队合作,正式展开了“蓝色方案”,目标是进攻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
在第4航空队的支援下,第6集团军轻松击败了5个苏联集团军,到了9月初已经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城外。
里希特霍芬对第6集团军的看法是:这群人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让空军上场,把所有任务都交给空中部队。
这就是后来美军常用的打法。
但是德国不像美国那样财大气粗,它承担不起这样的奢侈打法。
如果频繁调动空军,德国的运输能力就会被大量占用,大部分物资都会优先供应给空军,导致陆军的补给变得更少。在德国的道路和铁路运输管理中,空军物资的运输是最高优先级。保卢斯的6个集团军,物资供应都要靠第4航空队来保障。
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第四航空队获得了九千吨的补给,而第六集团军则获得了八千吨。尽管第六集团军有二十五万人,但他们的物资反而比第四航空队少。
8月23日,里希特霍芬开始轰炸斯大林格勒,把这座城市炸成了废墟。一天就投下了1000吨炸弹。城外的保卢斯也在精心准备,一直在训练士兵进行巷战,迟迟不肯攻城。9月12日,小胡子忍无可忍,下令第6集团军必须在第二天开始攻城。
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开始了对城市的进攻。
9月12日,62集团军司令洛帕京精神彻底崩溃,对守住斯大林格勒完全没了信心。苏军总部决定换人,让崔可夫接任62集团军司令,继续驻守斯大林格勒。
崔可夫很清楚德军的空优,而且当时天气不错,德军频繁出动。所以他决定用拥抱战术,包括老鼠战、耗子战、下水道战、地下室战和贴身战。目的是为了消除德军的空中优势,让第6集团军的陆军来打。
第6集团军因为缺乏空军支援,只能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消耗战。他们迟迟没能彻底击败苏军,也没能完全占领全城。而且,为了频繁请求空军支援,大量运输力量都被调去给第4航空队运送物资,导致第6集团军根本没法储备足够的补给。
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