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发布会上一场逼真的走秀,
令小鹏全新一代
人形机器人IRON走红网络。
这款人形机器人主打“极致拟人”,身高173厘米,体重65公斤,行走步态宛如超模,引发网友讨论:“这里面是真人”“臀部似乎有肌肉在动”“特斯拉的机器人走路都没这个利索”……发布会次日,公司总裁何小鹏发布了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回应外界质疑。在视频中,工作人员拉开机器人外壳拉链,露出其晶格状仿生肌肉与精密控制器。
这款“最像人”的人形机器人计划在明年量产,其背后潜藏着哪些科技密码?本期《科技周刊》,让我们一探究竟。
碳纤维仿人脊柱让走“猫步”更自然
全新一代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最亮眼之处是其“极致拟人”,基于“由内而生”的设计理念,它拥有仿人的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可支持不同体形的定制。
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兼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米良川介绍,从机器人硬件角度来看,“极致拟人”有赖于IRON搭配了一条碳纤维仿人脊柱,这条航空级碳纤维脊椎共有21节,重4.2千克,同时还搭配了铝镁合金骨架,这些新材料让整个机器人减重30%,且支持360°扭转。
以往,仿人脊柱几乎是人形机器人厂家都忽略的关节。“此前,我们发现机器人的‘腰’不太自然,但又无法说清哪里不自然。对人类来说,腰实际上是‘脊柱+肌肉群+腹腔+皮肤’的组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观察人类的脊柱如何工作。加入仿人脊柱,将大大提升机器人的灵活性。”米良川说。
事实上,IRON不仅在行业内首次增加了仿人脊柱,对肩膀也重新设计,可以收肩耸肩。“我们还重新设计了腿部的关节,这些改良可能对机器人的拟人步态产生了叠加效应。但我个人认为跟仿人脊柱的关联更大些。”米良川表示。
“IRON走路很轻,比上一代轻了很多。我们并没有追求非常多的运动能力。让机器人走‘猫步’,是为了测试我们做运控和硬件的极限。”米良川说,仿人脊柱的加入,也让IRON可以完成弯腰捡笔、躺卧起身等动作。
灵巧手拥有世界上最小谐波关节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介绍,IRON单手就拥有22个自由度,其中蕴含世界上最小的谐波关节——直径为16mm,仅1元硬币直径的0.6倍。这样的谐波关节,IRON在一只手上就拥有22个,可以驱动手完成各种精细动作。
米良川表示,这类谐波关节包含电机等精细元器件,可以一体化装在手指的各个关节内,“做灵巧手一直是非常大的挑战,它比做整个机器人都复杂。我们计划在明年实现机器人量产,目前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提升灵巧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全固态电池首次应用
该款机器人的另一大创新点是在行业内首次应用全固态电池。相比液态或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优势明显,它的能量密度更高,能够以更小体积、更小重量存储更大能量,同时也更加安全。
据透露,相较前一版该全固态电池重量减轻了30%,电量则提升了30%,可实现250℃高温持续1小时不失控,可抗300G加速度冲击,3mm针刺贯穿不起火。
在参照人的结构和运动原理设计机器人后,团队发现其功耗并不是很高,“目前来看,机器人功耗最高的反而是‘大脑’。解决AI的能耗问题是我们需要取得突破的地方。”
米良川表示,选择搭载全固态电池,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上取得较大的突破,目前机器人可以采用有线和无线两种充电方式。”
采用3D仿生曲面显示屏幕
该款机器人的头面部也颇具特色。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介绍,IRON的头部采用3D仿生曲面显示屏幕,内有大量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惯性导航系统等。集成了听、说、看、表情管理等能力的IRON,拥有了接近人类的沟通能力。“大家可以通过面部,了解IRON的心情,我们正在研发它的眼耳口鼻等的表情,以后大家会看到更多。”何小鹏说。
作为一款具身智能机器人,IRON的AI部分极其重要。据介绍,新款IRON搭载三颗小鹏自研图灵AI芯片,总算力可达2250TOPS(算力单位,1TOPS代表处理器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操作)。
同时,该机器人还搭载了物理世界大模型,融合了VLT(视觉—语言—思维)、VLA(视觉—语言—动作)、VLM(视觉—语言—感知)三大模型,旨在融合视觉、语言与行动能力,使其能够执行对话、行走和复杂交互等任务。为推动应用生态的发展,IRON将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
米良川说:“机器人学走‘猫步’,利用了我们开发的第三代生成式运动模型生成的动作,而第四代模型能打太极。在第三代中,机器人想要从猫步切换成正常步态较难实现,但到了第四代时就会非常自然。理论上只要我们生成的动作不违反物理学规律,都可以实现。”
应用:替代人类进入危险作业区
据介绍,在商业化层面,小鹏全新一代IRON将优先进入商业场景,提供如导览、导购、导流等服务。IRON还计划投放到4S店,凭借其98%的语音识别率,可担当导购员介绍汽车参数。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与宝钢达成合作,计划明年入驻钢铁厂负责高温管道巡检,替代人类进入危险作业区。
未来,随着小鹏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建生态,该机器人有望逐步拓展至家庭应用场景。
GoMate再迭代!
创新“手臂充电”可边工作边补能
具身智能一直是广州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目前,广州在具身智能领域,正以琶洲人工智能集聚区为承载,以小鹏、广汽机器人的自研能力为突破点,以里工、高擎等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为支撑,加强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整机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其在智能制造、康养服务等场景规模化落地。
日前,在市科技局组织的“探秘全运黑科技”公众开放日采访活动中,记者随市民一起前往广汽集团总部参观,一睹广汽开发的第四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Mini。今年初,记者也曾专程采访广汽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短短数月,广汽人形机器人就再度迭代,足见具身智能科技发展之快。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Mini
广汽人形机器人项目经理熊欣介绍,GoMateMini在技术层面聚焦“结构适配性”与“持续服务力”两大核心:采用全尺寸设计,双足站立高度达1.70米,搭配27个全身自由度,可精准完成抓取、操控等复杂动作,为物理交互提供稳定基础;升级优化广汽独创的可变轮足构型,支持折叠、四轮、两轮站立三种模式自由切换,两轮模式最快速度可达15km/h,四轮模式则更为安全稳定,具备全场景通过能力,平衡效率与通过性;突破补能技术瓶颈,除常规换电、直流充电(1小时快充)外,创新开发“手臂直接充电”功能,可实现“边工作边补能”,综合续航可达8小时,满足24小时不间断服务需求。
熊欣介绍,GoMateMini围绕“智能、操作、移动”三大维度构建能力体系。智能层面,支持自主航、自动回充、可通过远程操控共享视听觉实现异地作业,搭配语音交互与手势/手柄现场操控,无须复杂培训即可上手;操作层面,采用模块化执行器设计,可按需搭载两指、三指、五指灵巧手,同时具备自适应防干扰算法,可抵御推搡踢碰,倾倒自动复位,保障操作安全;移动层面,能轻松越过台阶、攀爬斜坡,支持原地转向,具有一定的负载能力,即使在石子路、台阶等复杂地貌也能稳定移动。
谈及GoMateMini的应用场景,熊欣表示,该机器人将以安防为起点,向多场景延伸。未来也将积极探索与高铁站、机场等更多公共服务场景的结合,“在地铁和场馆,它将承担引导、巡逻任务,并将成为全天候巡场的最佳保安。”

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