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郭欢主任。在门诊中,经常遇到心衰患者一脸绝望地问:“医生,我这心衰是不是没救了?以后是不是只能靠吸氧和吃药续命?”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心衰真的没那么可怕,它不但能治,而且还很好治。这些年我调理过太多心衰患者,有的从稍微动就喘、躺不平睡觉,到能正常散步、安稳入眠;有的从下肢水肿、乏力没精神,到能做家务、接送孙子,关键是找对中医调理方法,再配合生活习惯调整,大部分人都能慢慢恢复。今天就结合 70 岁张阿姨的康复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个实用的中医方子,帮大家打破 “心衰难治” 的误区。
图片
去年冬天,张阿姨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诊室,刚进门就不停地喘气,坐下后还得靠在椅背上,不敢平躺。她患心衰 3 年,平时稍微走几步就气短胸闷,晚上只能半坐着睡觉,一躺下就憋得慌,双下肢肿得连鞋都穿不上,每天要吃好几种西药,可症状还是反复。女儿说,张阿姨总觉得自己拖累家人,情绪特别低落,听说中医能调理心衰,才抱着试试的心态来的。
我给张阿姨诊脉时,发现她脉象细弱无力,舌头淡胖、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 —— 这是典型的 “气虚阳弱、水湿内停”。心衰患者多因心脏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水湿在体内堆积,出现气短、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张阿姨开了 “强心利水方”:黄芪 25g、党参 15g、茯苓 12g、白术 10g、桂枝 8g、泽泻 10g、丹参 12g。
图片
很多人会问,这个方子为啥能帮心衰恢复?每味药的搭配都有讲究:
黄芪和党参是 “益气强心” 的黄金组合,黄芪用量达 25g,能补足心脏阳气,给心脏 “加油”,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党参辅助黄芪补气,让气血运行更有力;
茯苓、白术、泽泻能健脾利水,把体内堆积的多余水分排出去,缓解下肢水肿和不能平卧的问题;
桂枝能温通心阳,就像给心脏 “供暖”,改善心脏阳气不足的状况;
丹参活血通络,帮着打通心脏周围淤堵的脉络,让血液流通更顺畅,减轻心脏负担。
图片
我嘱咐张阿姨的女儿,每天把这些药材加水 1000ml,浸泡 30 分钟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煮 40 分钟,倒出药汁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提醒张阿姨:平时别劳累,每天在阳台晒晒太阳,慢走 5-10 分钟即可;饮食要清淡,少吃盐和油腻食物,可适当吃些冬瓜、薏米等利水的食材;晚上睡觉时可在床头垫高 15-30 度,减轻胸闷憋气的症状。
张阿姨坚持调理 1 个月后,下肢水肿明显消退,能穿上以前的鞋子了,晚上也能平躺睡 1-2 小时;调理 3 个月时,她不用靠在椅背上喘气,能自己下楼散步 15 分钟,晚上能安稳睡整觉;到第 6 个月复查时,张阿姨的心脏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西药用量也减了一半,还能帮着女儿择菜、洗碗。她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没想到现在能跟正常人一样,真是太感谢了!”
图片
其实心衰的 “好治”,关键在于抓住 “补心阳、利水湿、通脉络” 三个核心:“补心阳” 是增强心脏动力,“利水湿” 是减轻心脏负担,“通脉络” 是改善血液流通。这个 “强心利水方” 就兼顾了这三点,而且药材常见、价格亲民,特别适合老年心衰患者。但要注意,心衰急性发作时,如出现严重气短、呼吸困难,一定要先送医院急救;方子也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比如阴虚的患者可加麦冬 10g,痰多的患者可加陈皮 6g。
另外,心衰恢复期间,要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避免感冒和情绪激动,这些都可能诱发心衰加重。只要坚持用对方子、做好日常护理,心衰患者都能慢慢好转 —— 所以说,心衰不但能治,而且还很好治!
我是郭欢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接近40年了,擅长治疗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梗,血管堵塞、血管狭窄等问题的治疗。今天您能刷到我,那恭喜您,多了一位靠谱的一生朋友,我做医学科普的初衷,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大家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