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施 兰
通讯员 陈 浩 陶丽芳
如何让航母更加轻量化又强如装甲?低密度钢就能实现。
“这个月,我们就开始炼低密度钢!”10月16日,在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上善院”),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彭伟兴奋地向学生们宣布新研究项目,“目前市面上的钢材密度大多在7.8(g/cm^3),我们要把密度做到7.0(g/cm^3)左右。”
该项目由上善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与河北一家钢材企业共同开展,也是彭伟带领团队发起的全新挑战。
“学校里的基础研究与工业试制有很大差别,在这里,我们与产业更近,研究更接地气,而且从实验材料到产品终端,都能在周边找到。”在彭伟看来,这种自由而广阔的研究环境,正是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创新沃土。
科学研究最忌封闭,开放协同的“一体化”土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人才正成为区域协同中最活跃的要素。
在求贤若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里,嘉善携手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积极探索推行包括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人才双聘制、“太浦英才”联合评选等在内的20条具体支持措施,以一系列政策的改革破壁,推动全方位揽才、留才。
其中,在人才双聘制模式下,科研人员可同时在高校教学与地方研发岗位任职。嘉善已通过浙大智慧绿洲、上善院等四大科创平台引进双聘人才241人,加速推动前沿成果从“论文”走向“产品”。
彭伟与嘉善的缘分,正来自人才双聘制。
2021年,嘉善县人民政府与上海大学合作共建上善院,以“材料生产—零件制造—服役评价”研发范式,持续开展创造性材料研发工作,建设以紧固件用钢和轴承钢为代表的高性能钢铁材料高水平研发机构。
怀揣着“让科研更接地气”的理想,彭伟作为双聘教授,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来到嘉善。
“我们重点攻关的是高性能钢铁材料,比如高强高韧性低合金钢、高硬度防弹钢等。”彭伟告诉记者,“以前搞研究,光找材料和加工企业就要跑遍半个中国,现在只要在示范区内找一圈,就能找到各种需要的材料和合作企业,反应之快、效率之高,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来到嘉善的第三年,彭伟就和团队于全国率先实现了1700Mpa级宽幅高硬度钢板的无裂冷弯。
让钢板在常温下实现弯曲塑形而不破裂,这就是无裂冷弯技术。钢板硬度越高、面积越大,实现冷弯的难度就越高。今年,彭伟团队在硬度上继续突破,实现了2000Mpa级钢板的宽幅无裂冷弯,并成功通过冷弯实现了零部件制备,不仅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在上海的校园里教学,在嘉善的实验室里验证,在示范区的企业里落地——5年来,众多和彭伟一样的双聘人才正在用双城生活打通实验室和生产线。
截至目前,上善院在中国特色稀土耐蚀普碳钢、高强高韧性低合金钢等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还与嘉善的群展、晋亿等企业合作开发了高性能紧固件材料,实现1.4913耐热紧固件材料进口替代;
与大隆合金开展高合金产品质量评价与新产品开发,企业产品优良率提高到90%以上;与万泰特钢、城市矿产等合作打造“城市钢厂”,推进紧固件、轴承企业的钢铁生命周期循环利用。
10月17日下午,彭伟整理完实验数据,准备返回上海。而另一批刚抵达嘉善的科研人员正走进实验室,开始了一项项新的探索。
以人才为链,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以创新为脉,激活科研与产业的双轨发展。这一刻,他们不再只是普通学者,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链上的关键节点。
人才如梭,穿行于城市之间,编织着欣欣向荣的未来图景。彭伟感慨道:“未来,除了示范区,期待实现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动。”
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