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最可怕的或许不是敌人的炮火,而是来自背后的致命一击。当一个国家在前线浴血奋战、拆东墙补西墙之际,其最高指挥部却突然下令“拆墙”,解散了最重要的战略集群。这究竟是高瞻远瞩的军事改革,还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权力内斗?
自断脊梁,前线最关键的支柱倒了
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最近的一个决定,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下令解散了“第聂伯河”战略战役部队集群,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它的前身“霍尔季察”集群,几乎是乌军的代名词。
这个集群有多重要?
它就像乌军整个战线的脊梁。自2022年冲突爆发初期,它就承担着从扎波罗热到哈尔科夫的广阔防区,是乌军结构中最庞大、最核心的战役级编组。可以这么说,乌军最能打的王牌部队,比如装备西方先进坦克的第47机械化旅、战功赫赫的第93机步旅,以及精锐的第3突击旅,都归它管。
它不只是一个部队的集合,更是一个战役级的“大脑”和“心脏”。在南北漫长的战线上,它负责居中调度,扮演着“救火队员”的关键角色。哪里有紧急情况,它就负责协调资源顶上去。在联合作战体系里,它的作用无可替代。
然而,就在战局胶着、俄军步步紧逼的当下,这根脊梁被最高指挥官亲手下令打散了。
战术调整还是权力清洗
对于这一匪夷所思的操作,官方的解释模糊不清,但外界的分析却直指要害:这可能与军事改革无关,而是一场赤裸裸的高层权力斗争。
俄罗斯方面直言,这是总司令瑟尔斯基为了巩固个人权力,在“清洗”军中潜在的竞争对手。矛头直指刚刚被调离的原集群司令德拉帕特,他被视为可能威胁到瑟尔斯基地位的实力派人物。
尽管乌克兰官方没有证实,但事实胜于雄辩。在激战正酣的时刻,解散一个功勋卓著、任务繁重的战略单位,并将原司令调任虚职,这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
战争时期,稳定压倒一切,尤其是指挥体系的稳定。如果真如外界猜测,这是一场为了个人权力而发动的内部清洗,那么对于在寒冬中挣扎的乌军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指挥链断裂的多米诺骨牌
解散一个战略集群,绝不是简单的“10-1 = 9”的数学题,而是一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系统性灾难。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指挥链的断裂和体系的混乱。
一个原本集作战、火力、后勤、情报于一体的精密战役机器,被强行拆解成了零件。这些“零件”(旅级部队)被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军区和集群后,彼此间的协同效率将大打折扣。以往一个命令就能完成的跨战线支援,现在需要经过更加复杂、漫长的协调,战机稍纵即逝。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士气。隶属于该集群的数万名士兵和指挥官,在过去两年多的血战中早已形成了归属感和荣誉感。突然之间“番号”没了,统一指挥的大脑也没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必然会动摇军心。
当高级将领的任免不再基于战功,而是基于派系站队时,整个军队的价值导向就会扭曲。中高级军官会开始人人自危,他们思考的将不再是如何打赢战争,而是如何站对队伍,这对于一支军队的腐蚀是致命的。
送给对手的黄金窗口期
乌军内部的这场动荡,恰恰发生在最危险的地带。
原第聂伯河集群负责的防区,正是当前俄乌冲突最激烈的前线。在南部扎波罗热,俄军正用重炮和无人机持续消耗乌军防线;在东部顿涅茨克,俄军正集结重兵试图撕开突破口;在东北部哈尔科夫,俄军的试探性进攻也从未停止。
这些地方的防务,几乎都压在原第聂伯河集群的肩上。如今,指挥和后勤系统因重组而陷入“真空期”或“迟滞期”,这等于是在最危险的堤坝上,自己凿开了一个缺口。
对于严阵以待的俄军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他们完全可能抓住乌军指挥系统调整的混乱期,发动一次出其不意的突击,一旦形成战术穿插,后果不堪设想。在乌军兵力本就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处的崩溃都可能引发整个战线的连锁反应。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当一场战争的胜负未分,一个国家的领导层最应该捍卫的,究竟是内部的权力,还是国家的存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散户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